過半受訪學生現抑鬱表徵 最想聽到:有需要隨時搵我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9/27 12:55

最後更新: 2017/09/27 19:22

分享:

分享:

(程志遠攝)

開學近一個月,有調查發現,近4成受訪中學生及大專生新學年的壓力指數偏高,為同類型調查3年來的新高。過半受訪學生更出現抑鬱情緒的表徵,近47%受訪學生以「藏在心裡,扮無事」等較消極的方式處理負面情緒。有社工指,青春期階段情緒起伏變化較大,作為身邊人應學懂正確的關心方法,避免否定學生的情緒,以免弄巧反拙。

青協全健思維中心於今年9月,以問卷訪問3441名中學生和大專生。結果發現,當感到不開心時,受訪學生最想別人說「如果你有需要,隨時搵我」(55.1%)及「你唔開心,我陪你呀」(44.9%)。相反,受訪者最不想聽到「淨係識喊,有咩用」(59.4%)、「我都唔明你有咩唔開心,好少事啫」(57.9%)及「有人仲慘過你啦」(50.3%)。

青協全健思維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指,部分學生出現情緒困擾時,不會直接表達,較難察覺,建議家長及教師等留意學生是否出現失眠、失去食慾及對事物失去興趣等抑鬱及焦慮情緒,若情況持續2至4周,則應向醫生等專業人士求助。

徐提醒,應避免否定學生的情緒,如「好少事啫」、「好多人仲慘過你啦」等說話,以免弄巧反拙,令學生更傾向掩飾和隱藏自己的情緒;宜鼓勵對方多作分享,簡單如輕拍膊頭或共膳已可讓對方感到被理解及關心。

徐指,即使受訪學生傾向不向別人傾訴,但部分學生會轉投社交平台上發帖文,一方面可舒緩情緒,另一方有機會面對被負評的風險,需再了解會否令情緒問題惡化。

青協全健思維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(左) (程志遠攝)

青協關心一線單位主任吳錦娟指,每個人處理情緒的方法都不同,不一定要對外宣諸於口,最重要是要意識到該方法是否能夠解決情緒問題。家長及教師在遇到學生不願說出心底話時,應向對方表示,「你而家唔想講唔緊要,你隨時想講時,可以同我講」。

青協的關心一線於去年9月至今年8月期間,處理了逾1.9萬宗與情緒相關的求助個案,較去年上升2600宗。